
9月10日,练红宁作客中国军网。 
9月11日,陈松江与中国军网王玉、郭靳一起。练红宁摄影 
9月11日,练红宁聆听陈松江讲述前辈的故事。王玉摄影 
陈金钰将军礼服标准像。陈松江提供 
陈金钰将军用伤残的手写下的书法《长征》。练红宁摄影 
图为2016年9月11日,练红宁应中国军网邀请在北京走访老红军、原北京军区副参谋长陈金钰家,图为练红宁与陈金钰将军夫人张焰及长女陈松江一起。身后的画为张焰创作。王玉摄影 9月10日-11日,应解放军报社中国军网的邀请,作为嘉宾赴京参加走进红军家庭聆听将军后代讲述前辈故事的活动。我和中国军网的王玉、郭靳一同走访了老红军陈金钰将军长女陈松江。陈松江非常健谈,讲起她父亲的故事真是滔滔不绝。 走进北京西城平安里附近的一座三进四合院里,犹如进入都市里难得的农园林院,绿色的爬墙虎遮蔽了假山和院墙,高高的架子上挂满南瓜和葡萄,竹林间盆花、草木、菜蔬等绿色植物相映。陈松江介绍说,父亲离休后,八十高龄仍坚持天天读书看报看文件,了解时政要闻;坚持游泳、钓鱼、下棋、养花等,直至九十高龄。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美化了环境,净化了空气,让人心情十分舒畅。 长征前后五次负伤 练成左手写字 我们的交流从一幅“长征”字画说起。陈松江从画盒里拿出一幅父亲的书法作品,上面有“长征”两个字,是陈金钰将军的墨宝。它的珍贵之处在于,这是陈将军用伤残的右手写下来的。原来陈金钰将军在长征时期身负重伤,右手致残,学会了用左手写字,后又练成了左右手都能写毛笔字。 陈金钰将军能征善战,称四野猛将、曾卫戍京沈。陈老长征前后,曾五次在战斗中负伤:第一次是1930年10月在攻打河口镇时,被敌一炮弹片炸伤颈部;第二次是1932年在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七里坪保卫战中,敌人子弹击中了他的枪管,弹片炸伤了他的前额。弹片终身未取出,经常疼痛;第三次是1933年在四川与地主反动武装的战斗中,被子弹从右眼下部击穿面部肌肉;第四次是1934年8月在奇袭青龙观战斗中,陈金钰作为营长率部追击敌人时,被敌手榴弹片炸伤右腿;第五次是1935年5月长征途中在攻打茂县时,右上臂重伤粉碎性骨折致残,这是最重的一次。 1934年8月9日夜,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反敌六路围攻的万源保卫战的青龙观战斗中,时任红31军274团2营营长年方20的陈金钰,率全营奇袭青龙观要隘。在攀登悬崖峭壁时,他急中生智用红缨枪插入峭壁的石缝里作抓手,并令相继上传红缨枪,以此逐步攀登,出奇不意地爬上了山头,并且及时制止了一个战士意欲投弹险些暴露目标的行动。通过抓到的“舌头”,很快就摸清了青龙观要隘敌军旅指挥部的兵力部署。陈金钰机智果断,率部迅速占领了青龙观制高点的有利地形。黎明时分,战斗打响,二营与数倍与我之敌殊死决战,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为全军反围攻打开了突破口。为此,红四方面军总部授予全营夜袭“奇功”的奖励称号,为274团颁发了“夜袭常胜军”奖旗。从此“夜老虎营”在全军传为佳话。 1935年3月,为策应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入川,向川陕甘发展革命根据地,实现一、四两个方面军胜利会师。奉中革军委命令,红四方面军从四川北部广元等地出发,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向西挺进。离开了川陕苏区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 长征途中,5月在攻打茂县的战斗中,时任营长的陈金钰率部冲锋在前,在竹林茂密的山地追击敌人时不幸右臂中弹负了重伤,鲜血顺着手臂直往下流,整个手臂失去了知觉,动弹不得。他是被背下山的。一路上手臂顺势摇摆,能够清晰地听到手臂骨之间相互碰撞而发出的咯吱咯吱声。伤痛令他身体疲惫,一连十几天吃不下饭,走不了路。这是陈金钰第五次负伤,也是最重的一次。途中,开始同志们抬着他走,好一点后他自己也走几步,但非常艰难,坚持随部队进入了茫茫大草地。 红军过草地时,缺衣无药绝粮。夜间宿营在湿地,指战员们只能背靠背坐着取暖睡觉;遇上大雨或下雪天,彻夜难眠。在这样的环境中,许多红军患了疟疾、感冒、肠胃病等。因无药治疗,病情越来越严重。陈金钰负伤后,只能用盐水冲洗伤口。虽然伤口表面封口了,但还有碎骨在里面。过了几天,伤口突然鼓起,疼痛难忍,一根指头粗五公分见长的断骨突现出尖来,他就用手拽出来。后来连盐都没有了。伤口溃烂,为保全性命,陈金钰将刀子在火上烧后,强忍疼痛让卫生员用刀清除伤口腐肉,用纱布条穿通伤口,让卫生员帮助来回抽拉以进一步清除腐肉碎骨。然后用沙布包扎好并把手缠起来挎在脖子上。伤好后,他的右手五指不能伸直而致残(后评为二等乙级革命残废荣誉军人)。从那以后,他吃饭、写字都改用左手。数年后,才勉强能用右手写字。虽然,陈金钰的伤情很重并患了重病,但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与大部队同行并指挥作战,经受住了人类生命极限的挑战,继续艰难的长征。 一根写有“长征记”的半截牛皮带 陈松江时常聆听父亲讲长征的故事,长征途中,红军缺衣少粮无药。衣服破了长袖改短袖,短袖改坎肩、长裤改短裤,干部战士自己缝补衣服。过草地时找不到打草鞋的麻和稻草,只好把破皮子割下来,钉上四个带子绑在脚上。皮子单层且潮湿,用水打湿后穿在脚上,走起路来脚板很滑。鞋走坏了,就索性打赤脚走路。长征路上,常常因无粮断炊,忍饥挨饿,艰难跋涉。红军部队分批分路前进,第一批和第二批通过时,还能挖到一些野菜野物吃。第三批就只能吃前两批剩下的东西,如将牛、羊内脏等勉强用水洗洗吃。第四批就没东西可吃了,连做饭取暖烧火的牲口粪都烧光了。有人因营养不良而浮肿,有人患了夜盲症,眼睛看不见路,有的同志走水草地时陷进去牺牲了。红军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艰难跋涉,虽然如此,但大家都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 陈松江说,牛皮带的故事父亲曾提起过。1934年万源保卫战时,父亲任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274团2营营长,皮带主人是2营战士张国才(周广才),当时14岁。1935年11月父亲因负重伤,任93师特务营政委。1936年7月初,红四方面军第三次穿越草地北上。再次经历了环境恶劣,人迹罕至的最大威胁饥饿。进入草地不久部队断粮,无处补给,只好挖野菜、嚼草根、吃树皮等。有的因误食毒菜、毒草中毒身亡。后来,连野菜找不着了,有的把枪带和鞋皮条都吃光了,只能解下皮带煮着吃。当张国才(周广才)班里六位战友的皮带吃完后,大家对他说:“该吃你的了。”而这条皮带是1934年红军在任合场战斗中缴获的战利品。张国才(周广才)舍不得,但为了救全班战友,只得将牛皮带贡献。看着皮带丝汤,他流下了眼泪。当皮带的第一个眼前面吃完后,他想到: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提议大家忍饥挨饿,把全班最后一根皮带保存下来,带着它去见党中央、毛主席。指战员们就这样怀着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怀着对革命胜利的憧憬,经过将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战胜了艰难困苦,取得了第二次北上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条吃剩的半截牛皮带被保留了下来。后来全班只有他胜利到达延安。他用铁筷子在皮带背面烫上了“长征记”三字,并用红绸子包裹起来。1975年,张国才(周广才)将这珍藏了几十年的半截牛皮带捐赠给国家,原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016年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视察第13集团军军史馆时,在这体现忠贞信仰、红军过草地时保留下来的半截牛皮带前驻足,深有感触地说:“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就是‘铁心跟党走’的生动写照”,他叮嘱大家发掘好、运用好部队中的红色资源,丰富“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内涵,加强党史军史和光荣传统教育,确保官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红军革命信念坚定,个个都是钢铁汉。长征途中,红军面对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不怕流血牺牲、英勇顽强地战斗,官兵团结一致,一次次战胜敌人,历经了千难万险,胜利到达陕北,终于完成了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壮举—长征。 陈松江介绍说,199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父亲陈金钰将军用战伤致残的右手题词“红军长征,精神永存”,成为激励我们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 红军女儿为传承红色基因奔忙 陈松江还向我们介绍了《陈金钰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邮折》,《九旬红军老战士陈金钰》(陈金钰将军回忆录)。采访中,陈金钰将军夫人张焰同志(91岁高龄、原北京军区指挥自动化工作站副政委)也走了过来,同我们一起合影。我们又到如同将军文化展室的客厅和主卧室欣赏了将军夫妇那些充满着深厚感情的幸福照片和纪念革命人生的字画。 作为红军女儿陈松江退休后,不仅经常参加红色文化活动,传承红军长征精神,而且接受媒体采访,积极支持奉献,把许多值得纪念的书籍、父辈革命历史的纪念照片等文物资料,赠送给图书馆、博物馆、军史馆、档案馆,纪念馆等,让世人共享。 2004年后,她为父亲陈金钰将军组织撰写回忆录《九旬红军老战士陈金钰》,并由红旗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2013年第二次印刷。200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她向抗日战争纪念馆捐赠了父亲抗战时期使用过的军用马褡子。200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她整理父亲口述长征途中的艰难历程,撰稿“挑战极限的力量源泉”在《解放军报》10月23日刊登。2008年5月至2009年1月在湖北武穴市烈士陵园为父亲陈金钰将军修墓立碑。2011年间,她向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捐赠了父亲陈金钰任第208师师长任命书(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德怀、周恩来等5位军委领导亲笔签名的一级文物)。2011年随红旗合唱团赴四川旺苍参加红军城开馆仪式。2012年参加了成都军区第13集团军军史馆开馆仪式,给军史馆捐赠了父亲的回忆录和革命文物,还向巴中市和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赠送了父亲的革命文物。2013年为纪念陈金钰将军诞辰100周年制作纪念邮折。她将父亲陈金钰将军1996年题词“长征”和“红军长征,精神永存”入编陈金钰将军百年诞辰纪念邮折,留下了永久纪念。2014年1月15日,湖北省武穴市市委主办召开了纪念陈金钰将军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会上,陈松江将父亲的回忆录和纪念邮折赠送给了武穴市五套班子各部门、市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市中学和大学及相关媒体,为传承红军精神,继承和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激励后人,起到了促进作用。2015年8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陈松江参加了红色革命后代赴俄罗斯旅游团在俄首都莫斯科同俄二战老兵及其后代的友好联谊活动。她将父亲陈金钰将军百年诞辰纪念邮折赠送给了俄罗斯二战老兵及其后代,其中有原苏联红军崔可夫元帅之孙俄罗斯科学家尼.弗.崔可夫并向全体老兵赠送了友好赠言“中俄友谊万岁—缅怀革命先烈,牢记沉痛历史;学习英雄前辈,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展望开拓未来;中俄友好团结,世界和平进步”。为传承和发扬中国工农红军优良传统,促进中俄友谊团结,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视察南京军区时提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陈松江说,红军长征胜利已80周年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饮水思源。1960年父亲撰写的《长征回忆纪要》中,较为详细地叙述了红军长征,漫长而艰险的历程。红军指战员革命信念坚定,不怕流血牺牲,作战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破天险,在饥寒交迫中对敌连续作战。红军永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官兵团结友爱、同甘共苦。长征中,父亲身负重伤仍坚持与大部队同行并指挥作战,以顽强的毅力经受住了人类生命极限的挑战。红四方面军经历了丹懋、天全、芦山战役和百丈关大战等战役战斗,三越雪山过草地,历尽千难万险,胜利到达陕北。这是父亲一段终生难忘的岁月,毕竟那是一段举世嘱目的伟大壮举。199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父亲用残废的右手亲笔题词“长征”和“红军长征,精神永存”。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永久的纪念。红军的革命精神,令我感动至深,刻骨铭心。 同年6月28日,父亲还特别为青年画展题词“希望在青年”。父亲十分关心后代成长,重视革命传统教育和科学教育工作。 父辈红军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们有责任保护好红军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坚持革命的信念,传承红军优良的传统,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永不熄。红军长征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克服困难,不断进取,务实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强军富国的中国梦,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人物简介】: 陈金钰(1914—2008) 湖北省广济县(今武穴市)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年仅15岁)。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八军、红十五军、红四军、红四方面军班、排、连长,红三十一军二七四团二营营长、第九十三师特务营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至四次反“围剿”,西征转战,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1934年8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万源保卫战中,率“夜老虎营”奇袭青龙观要隘,为全军反攻打开了突破口,为此红四方面军总部授予全营夜袭“奇功”的奖励称号,为二七四团颁发了“夜袭常胜军”奖旗。参加了长征。长征途中身负重伤,仍坚持与大部队同行并指挥作战,三越雪山过草地,胜利到达陕北。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河北冀西游击支队支队长、支队司令员、一二九师独立游击大队大队长兼政委、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十六团团长。率部参加了邯长战役,白晋战役,武沙战役,反九路围攻、反“扫荡”和百团大战等战役战斗。1943年10月奉命率16团保卫延安。途经韩略村附近,指挥十六团伏击歼灭了日本军官战地观战团。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始历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十四旅政委、东北民主联军新四军第三师八旅旅长,第二纵队四师师长、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四师师长、独立第三师师长、第一六五师师长、第四野战军独立第一六五师师长。率部参加了保卫四平、“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东北夏季战役—怀德攻坚战、辽沈战役等战役战斗。沈阳解放后承担沈阳卫戍任务。1949年初奉命率师入关,部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零八师(华北军区建制)任师长,承担北平城(今北京市)卫戍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2年7月于南京军事学院第一期高级系毕业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步兵学校校长、石家庄步兵学校校长。彭德怀元帅、贺龙元帅等亲自视察石家庄步校,对步校正规化建设成果予以肯定。1956年第六次全军院校工作会议期间,石家庄步校成为全军院校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典范。总部在石家庄步校演示现场还拍了电影“军校一日”军教片,在全军播映。石家庄步校接待了苏联军事顾问团、越南军事代表团的参观访问。1952年至1959年间,石家庄步校连续八年代表陆军方队出色地完成了国庆阅兵任务。1960年任陆军第六十九军副军长,代军长主管全军工作。1962年3月任山西省军区司令员,1969年9月任北京军区副参谋长,主管人民武装工作。1999年离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5年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特约委员。 1960年撰写了《长征回忆纪要》,1982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军史》编写工作。出版发表的主要著作有《打宿松》(入编《星火燎原》第一卷第一集,总政治部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出版 ),《红十五军在鄂东南》、《奇袭青龙观》(入编红四方面军革命回忆录选辑《艰苦的历程》上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出版)、《九旬红军老战士陈金钰》(陈金钰将军回忆录)(红旗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2013年8月第二次印刷)。军史书籍和军报入编文章有:《挑战极限的力量源泉》——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解放军报,2006年10月23日第十版“长征●信仰篇”刊登)、《生命极限的挑战》(战友报,2006年8月12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入编《授衔故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为我党我军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陈松江,老红军陈金钰将军长女。1947年生于哈尔滨,1968年入伍,197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后任军医,1985年转业任国家公务员,2001年底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