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女儿12次重走长征路 邓玉平:长征是我小时候的梦

2017-10-30

红军女儿12次重走长征路 邓玉平:长征是我小时候的梦


来源:金陵晚报

9月4日,作为红军的女儿,邓玉平(右)拜访104岁老红军秦华礼时,送给老红军一顶红军帽并与秦华礼的女儿秦志红(左)一起与老红军合影。 练红宁/摄

眼前的邓玉平已不年轻,并且患有严重腿疾。从2004年开始,她追寻红军的脚步,几乎每年重走一条长征路线,至今已重走12次。收获了247位老红军的亲笔签名、几大箱珍贵影像素材、100余万字的访问日记,以及堆满整个书房的长征资料。

“重走长征路是我儿时的一个梦,而梦的起点就在南京。”前天,邓玉平从河南讲课归来,途经家乡南京拜访老红军,和金陵晚报双拥周刊记者聊起她的长征梦,梦里有南京夏天玄武湖城墙下的小竹床、有她的红军父亲,还有无数令她感动到落泪的红军故事,以及走过长征路后对长征精神的深刻解读。

父亲说天上的星星好像是他的战友

记者:12年,拖着病腿坚持12次重走长征路,您为什么这么做?

邓玉平:长征是我小时候一个遥远的梦。我出生在南京,从小就生活在玄武湖边的城墙下。记忆里,南京的夏天很热,夜晚我们就躺在室外的凉床上,面向星空,听父亲给我们讲红军长征的故事:雪山草地,好远好远哦。长征过草地没吃的,我的战友们都倒在了草地上……你们看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都是我的战友们在看着我们呐,我很思念他们啊。将来我们一定要去长征路上看一看他们……

后来我成为一名历史教师,父亲却没来得及完成心愿就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心愿一直深刻在我的心里。2004年7月10日,我背上行囊,从上海出发,沿着红四方面军的路线,踏上了父亲曾经走过的长征路。

长征路上有许多红军墓,四川通江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里面安葬着25048位红军的英灵。多年以后,当我走进这里,看到每一块无名红军碑上都刻着一颗“闪闪红星”时,父亲的话突然跳入我的脑海,让我泪流满面。

找到父亲找了一辈子的“蔡局长”

记者:您是带着替父亲还愿的想法开始重走长征路的吗?而且第一次走就找到了父亲的老首长吗?

邓玉平:对,蔡威。我父亲找了一辈子的“蔡局长”。

我父亲叫邓志云,四川江油人。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来到他的家乡,是“蔡局长”动员还在给财主家放牛的我父亲参加了红军,那年父亲12岁。“蔡局长”一直把我父亲带在身边,父亲常说,翻雪山是“蔡局长”拉着他的手走过去的。当时“蔡局长”鼓励战士们的话父亲也铭记于心:“为了明天,我们要努力干哪!”

“蔡局长”白天行军作战、晚上发电报,然后还教身边的小战士认字、背密电码。1936年9月,红军过草地到达甘肃岷县,“蔡局长”不幸积劳成疾去世,离胜利会师只差十多天。父亲生前常对我说:“蔡局长有后人,我要找到他啊!”

2004年我第一次走长征路,路过甘肃岷县,当地党史研究室的主任送我一本岷县党史资料汇编,目录中有一行标题跳进我的眼帘“蔡威烈士魂归故里”。看完文章的内容,我才知道父亲找了一辈子的“蔡局长”原来就是当时红四方面军电台台长、红军总司令部二局局长蔡威啊!

顺着这个线索,我又在蔡威烈士的家乡福建宁德找到了他的孙子,并在2010年亲自到宁德蔡威纪念馆的铜像前敬军礼,跟他说:“‘小胖子’”(父亲的绰号)的女儿来叩拜您了。”终于替父亲完成了心愿。

在南京到处能听到关于父亲的故事

记者:都说您是南京红军的女儿,这是怎么回事呢?你现在还经常回南京吗?

邓玉平:新中国成立后,我父亲曾在南京汽车制造厂工作,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支援三线建设举家迁往重庆“四川汽车制造厂”。离休后父母又回到南京,我也经常回南京看望他们。父亲过世后,我寒暑假都会到南京来拜访老红军。其中拜访到一位叫黄光奎的老红军,问起我父亲的名字,对我说:“哎呀,我还吃过你父亲钓的鱼呢!”这是我第一次从别人口中听到父亲的故事,没想到这样的事越来越多。

一次,我一个人回到小时候住的后大树根,站在城墙边沉思,有个比我大十几岁的人突然过来问我:“你的父亲是不是叫邓志云?”原来他是附近的老住户,汽车制造厂的职工,看我跟父亲长得很像认出了我。他说以前常听父亲的长征讲座,父亲永远都面带笑容……让我听得入了神。

这样的事情还发生过几次,但都不及2009年发生的事情让我吃惊。那年8月,我刚走完西路军路线回来,在南京出了车祸,住进了中大医院。我的病房里住着6个人,一天中午7床的一位十来岁小姑娘因为菜不可口要倒掉,8床的一位老阿姨突然开口劝:“7床,你不要倒掉,我给你讲个红军的故事。”

8床说:上学的时候学校里有位老红军。一天食堂上了一盆猪尾巴,大家都没见过、不敢动筷子。老红军说倒掉太浪费,就又收了回去。第二天吃饺子,大家都觉得特别好吃,但吃不出来是什么馅儿。老红军就启发大家:我们昨天中午吃的啥呀?大家才恍然大悟。这顿猪尾巴馅饺子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老红军还跟我们说,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一粒粮食有时就能救一个红军战士的生命,不能浪费,我和我的孩子、孩子的孩子都养成了自觉节约的习惯……

听到这,我再也忍不住了,问道:“8床,这位老红军现在在哪,他叫什么名字啊?”

当我听到“邓志云”3个字时,我简直惊呆了!同时我又好感慨,不仅为偶然听到父亲的故事,更为红军本色、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延续而感动。后来我写了一篇博文,叫《一个从病房听来的故事》。

南京“红军爸爸”亲手为我做红军帽

记者:您12年走访了240多位老红军,其中有南京的老红军吗?

邓玉平:当然有,而且还有很多。南京有很多老红军,十几年来,我已经拜访了向守志、何子聪、肖福、张玉华、张力雄等二十多位。

南京老红军的故事特别多,今天就讲一个“一顶红军帽”的故事吧,是关于“红军爸爸”王志明的。2007年2月我第一次去拜访他,他特意换上红军服,戴上自己做的红军八角帽。王志明戎马一生中,身上留下了多处战伤,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直罗镇战役使他的右手中指少了一节,平型关战役时,他随115师687团与鬼子搏斗,右腿被鬼子刺伤,仍然带伤坚持战斗。又一次作战,他失去了肛门,左大腿也被弹片炸伤……

此后,我跟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见我喜欢八角帽,就说:“你喜欢,我来帮你做一顶。”他把原来那顶帽子拆下来做样子,又到处找齐材料,老夫妻俩一针一线帮我缝。2008年2月春节期间,我又去了这位“红军爸爸”家,他的身体大不如前,已不能下床了。我在他的床边跪下,让他亲手把红军帽戴在我头上。我告诉他,暑假就要去重走他70年前走过的红25军长征路。他连说:“好,好,代我向沿途的老百姓问好!当年我们长征能够走到陕北,与老百姓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呀!”

他还把一本红军日记留给了我,里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的回忆录,最后几页详细记录了红军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友名单。我把这本珍贵的红军战士原始记录带回上海,经学生提议,我们复印后分给同学整理打印出来。我戴着红军帽上课,给同学们讲了王志明的故事,孩子们自编自演了一幕“一顶红军帽”的小剧,在上海市建党90周年的汇演中获了奖。

长征精神是人性真善美的展现

记者:作为新长征精神的代言人,您认为长征精神是什么?

邓玉平:1934年红军就有了自己的16字训词: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80多年过去了,仍与我们现在的提倡创新、团结的时代精神十分吻合。红军真的太伟大了。

我一直在给社会各界做长征讲座,也一直在思考什么是长征精神。但直到2012年我走完红军走过的草地之后,才有了清晰的答案。

那次我们一行10人,其中有长征史专家、军科院的陈宇老师,还有当地的若尔盖党史研究室主任蒋桂花等同志。和以往不同,我们这次的目标是按照红军当年的坐标行走。早上还是霞光万里,到了下午突然下起了暴雨冰雹,气温降至零下。由于当地向导临时有事离开队伍,我们走了2个小时又回到原点,迷路了。高原反应加上饥寒交迫,我已经陷入半昏迷状态,为了不拖累团队,我决定让其他队员先走,别管我,但队员们说什么都不肯,轮流背着我……

眼看整个团队陷入绝境,天突然放晴了,一位牵着马的藏族女孩仿佛从天边而来,把处于半昏迷状态的我扶上马背,送我爬上了山坡。当时气温零下,我浑身湿冷,女孩拉着我的手塞进她的怀里,贴着心口的皮肤让我取暖。温暖当时传遍全身。她不仅救了我,也救了我们整个团队。我突然想起父亲当年也是拽着马尾走出了草地……冥冥中仿佛是一种轮回。

“一直向前的理想信念,一直向上的英雄气概,一直向真的艰难跋涉,一直向善的品德升华。”经过这一次,我对长征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长征不仅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人性的胜利,是人性光芒的展现,是人性真善美的展现。红军在万里长征中,互相帮助,生死相依,把人性的真、善、美发挥到了极致。这种人性的光芒,就像美丽的格桑花,不仅盛开在红军队伍中,也应该是盛开在今天的都市街道、校园邻里间。因为只要有挫折、有困难,就会有长征精神闪耀其间!

现在我上长征讲座,有时会拿一束格桑花:“长征精神既不遥远,也不枯燥。他就像美丽的格桑花一样,永远开在我们心中。”


分享